当前位置:首页 > 职场 > 正文

成 都/一架滑翔机 一万四千公里 两年运输路程

  • 职场
  • 2025-02-24 17:50:59
  • 877

成 都/一架滑翔机 一万四千公里 两年运输路程

上图:唐学锋根据《广西文史资料选集》等文献,介绍“港闻报”号滑翔机历时两年的运输路程。\港闻报记者韩毅摄;下图:唐学锋深入研究多本文献,介绍《港闻报》积极参与“航空救国”运动。\港闻报记者韩毅摄  一九三七年从德国购买的“港闻报”号滑翔机,直到一九三九年七月才运抵成都。其间,从德国运至越南河内,再到广西,经贵州,到重庆,运抵成都,行程约一万四千公里,人力拖运约二千公里。“港闻报”号乘远洋轮船、大卡车,更多是经山区通过平板车靠人力前拖后推,“蜗牛式”一步一挪运输到抗战大后方。“港闻报”号滑翔机历时两年的运输路程,犹如《港闻报》一份报纸的抗战,备历艰危步步维艰,胜利完成了二千公里的步行。  中国空军抗战史专家、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唐学锋根据《广西文史资料选集》介绍,一九三七年秋季,在德国订购的滑翔机准备由水路直运上海交接,然后运到南京。“七七”事变战起,不久战争延至上海,滑翔机无法运到上海交货;韦超急电德国要求改运到香港交接,刚接洽好,战火迅速蔓延至华南,香港亦不能交接,最后只能到越南河内交接。 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,滑翔机从河内运抵南宁时,空军第三十二队(由广西航校飞机教导第二队改编),当时正驻防南宁整训待命。大家看到了这架滑翔机,非常惊喜,所到之处,一片欢呼。滑翔机运抵柳州,暂时寄存在“鸡拉”空军第九飞机修理厂(原係广西航校机械厂)。  二千公里徒步 历史壮举  因当时战局变化甚快,一九三八年四月,韦超在柳州僱车拖运滑翔机北上,到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六寨镇后,麻烦就此开始。这架滑翔机装在一辆双轮有布篷的平板车上,整车长度约七至八米,加上拖车长度,总共约为十二至十三米。川黔桂公路沿途均是丛山峻岭,特别是贵阳至重庆一段,地形崎岖,急弯、陡坡更多。  对于这架庞大的滑翔机,只能采取“蜗牛式”的运输方法,分段分站僱搬运工推拖上路。靠人力运输,本就困难,贵州又是山区,更为艰难。装载滑翔机的大篷板车如在平地,只要两人即可推动;若在大斜坡的公路上运输,除了前拖后推之外,还要专人携带枕木,在上、下急坡时,随时准备阻挡车轮,遇到急弯,就更为难,因板车太长,一次还转不过去,还得前前后后的移动数次,才能转弯。  当时正值盛夏季节,天气变化迅速,有时爬坡是烈日高照,而下坡之时,却突然狂风大作,骤雨袭来,道路泥泞。以人力运输滑翔机经过贵州省境,耗时月馀,好不容易才拖运到重庆,由重庆再僱车拖到成都,存放在南门外簇桥镇第八飞机修理厂。  近一个世纪之远,故人难寻。重庆八旬老人刘谷雨告诉记者,他父亲作为挑夫在世时常常讲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││抗战时挑飞机。“飞机上缠满了草绳,远看像一只很大的草蚱蜢,可它是飞机啊,挑夫们爱惜得不行,生怕磕着碰着,盘旋山路,一路吆喝着推车抬车,时常还需去拓宽山路,沿途的村民听说为抗战,都来帮忙。村民围着‘大草蚱蜢’摸,我父亲大声呵斥,‘不许摸。一路走下来,要被万千老百姓摸掉壳子。’”  挑夫们说,彼时像运大油灯一样挑运飞机,怕火灭怕倾斜,“港闻报”号二千公里的徒步之旅,是历史的壮举,更是火种的传递,万千民众,有的看见了,有的摸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! 港闻报记者韩毅重庆报道

有话要说...